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共服务 > 信息简报

2016年第十二期推广信息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19 字体:[ ]

 ☆行业动态☆

推广站举办省级渔业人才培养培训班

根据苏海计﹝2016﹞7号文件精神,按照“科教兴渔、人才强渔”的战略要求和“干什么、学什么”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基本原则,以现代渔业发展和渔民科技需求为导向,围绕当前各水产养殖区域主导产业,着重解决当前阶段渔业科技人员专业知识老化、业务水平欠缺、服务技能落后及渔业实用人才总量不足、科技素质不高、综合能力缺乏等问题,努力提升渔业人才队伍综合能力和水平。市推广站于11月14-18日举办“省级渔业人才培养”培训班。县(市)推广站,渔技员共76人参加此次培训。

此次培训采用技术讲座的方式,邀请水科院淡水中心、省海洋所、南京市所等8位专家前来授课,分别从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技术、海水鱼类健康养殖技术、养殖水域水质调控技术、泥鳅养殖技术、河蟹生态养殖技术、智慧渔业等方面为学员讲课。授课结束,进行了结业考试,并发放结业证书。

南通是水产技术推广指导站

如皋金鱼又获大奖

11月14日,如皋市长蝶观赏鱼专业合作社收到中国渔业协会金鱼分会寄来的奖牌,该基地选送的“红白蝶尾”和“蓝水泡”两尾金鱼获得全国冠军。

今年9月,中国渔业协会金鱼分会在北京举办“中国金鱼品鉴会”,吸引了全国400多家观赏鱼养殖户参加,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也选出了精品金鱼参与竞争。如皋市长蝶观赏鱼专业合作社精心挑选了16尾金鱼送展,其中“红白蝶尾”金鱼舒展飘逸,“蓝水泡”金鱼泡大体端,令人赏心悦目。

如皋市长蝶观赏鱼专业合作社,是该市首个观赏鱼类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该合作社成立以来,带领社员致力于“如皋蝶尾”等特色观赏鱼的生产,合作社观赏鱼鱼养殖面积已逾10万平方米。

经与会专家严格评审,本次品鉴会共产生10个冠军,如皋市长蝶观赏鱼专业合作社一举拿下了两个冠军,并被推选为副会长单位。

如皋市水产技术指导站

☆推广园地☆

如何调节池水透明度

池水透明度是指光线透入池水的程度。测定透明度一般是将一个直径为20厘米的黑白两色圆盘沉入水中,肉眼刚好看不见圆盘平面时的距离就被称为所测池水的透明度。

池水透明度的大小取决于池水的浑浊度(指水中混有各种浮游生物和悬浮物所造成的浑浊程度)和色度(悬浮生物和溶解有机物造成的颜色)。在正常天气条件下,精养鱼池池水泥沙含量少,其透明度大小主要取决于水中浮游生物(主要是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大小。因此,透明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日变化和水平变化。夏秋季节,池水中浮游生物和有机物含量多,透明度小;冬季水温低,池水中浮游生物含量少,水质清新,透明度大。早晨浮游生物在池水中分布均匀,因而池水透明度较大;下午因浮游生物具趋光性而趋向上层,它们对太阳辐射光的吸收进一步增大,池水透明度变小。据测定,上午(8:00)和下午(2:00)两个时间段池水同一测定点的透明度一般可相差5~15厘米。由于风力的影响,将水中浮游植物和悬浮有机物吹向池塘下风处,下风处水混,透明度变小,上风处水清,透明度相对增大。在风力3~4级时,池水上下风处的透明度一般相差5~20厘米。

池水透明度的大小不仅直接影响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且也可大致反映池水溶氧量的补充数量、浮游生物的多少和水质的肥瘦程度。一般情况下,池水最适宜的透明度为2530厘米。因此,我们可根据池水透明度的大小及池水透明度的日变化情况来判断池塘水质的优劣。透明度过小,说明池水中浮游植物生物量过大,光照能力降低,池水溶氧量较少,这时鱼对饲料的消化能力降低,抗病能力减弱,此时应减少施肥量或立即停止施肥。如池水透明度过大,说明池水中浮游植物生物量过小,塘中鲢鱼、鳙鱼等肥水性鱼类因缺饵而生长缓慢、抗病力减弱,这时要适当施一些肥料。一般每57天施肥1次,每次每亩施腐熟的有机肥5080公斤或化肥24公斤。在施肥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有机肥与化肥交替施用,有机肥需经过发酵腐熟,化肥要保证氮、磷、钾3种元素搭配合理。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只有经常观察池水的透明度变化,及时而合理地对池水透明度进行科学调节,这才能为水产养殖夺得高产高效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当然,在这里说的掌握池水透明度是针对常规水产养殖而言的,对于一些需要流水环境或高溶氧量的特种水产养殖品种来说,就应该根据养殖具体需要而灵活调节水质了。

☆养殖技术☆

泥鳅苗种快速培育法

泥鳅具有分布广、抗逆性强、易养殖等特点,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素有“水中人参”之美称,现将泥鳅苗种快速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一、场地选择

养殖场所应水源充足,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水质清新,无污染,土质中性或微酸性,阳光充足,环境安静,交通便利,供电正常。

二、池塘建造

1、池塘规格

面积50平方米~100平方米,池塘四周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70℃,池深80厘米~100厘米,池塘挖成后应把池壁夯实,用50厘米×50厘米水泥板做护坡,池底铺设腐殖泥土20厘米左右,水深保持在30厘米~50厘米。

2、防逃设施

养殖池周围用网片、塑板或瓷板做围墙,以防蛇、鼠等敌害进入养殖区。进排水口用120目网布包裹,防止泥鳅逃跑及敌害生物和野杂鱼卵、苗种进入池塘。

3、进排水设施

进排水口呈对角线设置,进水口高出水面20厘米,排水口设在鱼溜底部,并用PVC管接上以高出水面30厘米,排水时可通过调节PVC管高度任意调节水位。

4、鱼溜(集泥坑)

为方便捕捞,池中应设置与排水底口相连的鱼溜,面积约为池底面积的5%,比池底深30厘米~50厘米,鱼溜四壁用木板围住或用水泥砖石彻成。

三、放养前准备

1、池塘清整

泥鳅放养前10天,清整池塘,察洞堵漏,疏通进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放水深至10厘米后,每10平方米用1公斤生石灰化浆后全池泼洒,消毒。

2、蓄水施肥

清塘3天后,加水至30厘米深,施基肥,每10立方米水体施入发酵鸡粪3公斤或猪、牛、人粪5公斤,也可以每立方米水体施入氮肥7克,磷肥1克。

四、苗种投施

泥鳅苗下塘时间为每年5月,投苗密度1500尾/平方米~2000尾/平方米。当泥鳅养至体长3厘米时,要进行筛选分塘,泥鳅苗种密度60尾/平方米~80尾/平方米。在苗种投入的过程中应注意放养前先进行试水,检查水体毒性是否消除。放苗时盛苗容器内的水温与池水水温差距不能超过2℃,如泥鳅苗种用尼龙袋充氧运输,则应在放苗下塘前作“缓苗”处理,将充氧尼龙袋置于池内20分钟,使充氧尼龙袋内外水温一致时,再把苗种缓缓放出。

五、饲养管理

1.、前期培育阶段(泥鳅苗体长小于2厘米)

根据水色情况,适量追肥。追肥可用经过发酵的猪、牛、鸡、人粪等农家肥,也可用过磷酸钙、尿素、碳铵等化肥,采取少量多施的方法,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深控制在30厘米以内,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同时,每20万尾泥鳅种用1公斤黄豆磨成15公斤豆浆,每天早晚各泼洒1次投喂。

2、后期培育阶段

泥鳅苗种规格达到2厘米后,逐步加深水位到50厘米。除继续培肥水质外,还应投喂配合饲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10%。投饵量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15℃以上时,泥鳅的食欲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强;25℃~27℃时,食欲特别旺盛;28℃以上,食欲则逐渐减退;超过30℃或低于12℃时,应少投甚至停喂饲料。

六、日常管理

1、调节水质 加注新水,每周换水1~2次,勤施肥,保持池塘水色“肥、活、嫩、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

2、巡塘 早、中、晚各巡塘1次,观察泥鳅活动和水色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定期预防病害 勤打扫、清洗饵料台,做好饲料台、工具等消毒工作,定期投喂预防鱼病的药物。

4、防害防逃 注意防止敌害入侵和泥鳅逃跑,要经常检查进排水口和池埂。

七、病害防治

1、气泡病

因水中溶解氧不足、溶解氧过饱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引起。症状 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防治方法 加强日常管理,防止水质恶化,发病时,立即加注新水,并每亩用食盐4公斤~6公斤化水后全池泼洒。

2、车轮虫病

症状 病泥鳅身体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粘液增多,镜检有车轮虫。防治方法 0.7×106溶液浓度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3、赤鳍病

由短杆菌感染所致。有病泥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红,腐烂。防治方法 用1×106溶液浓度的漂白粉全池泼洒。当泥鳅长至体长5厘米时,完成泥鳅苗种培育阶段,进入成鳅养殖阶段。

☆病害防治☆

越冬期间谨防黑鱼三类病害

越冬期间,池塘水温较低,是黑鱼烂身、水霉等疾病暴发的流行期。由于近期气温变化剧烈,如何防控黑鱼病害仍受到众多业内人士的关注。

一、寄生虫病

慎用杀虫药,定期改善塘底

(1)发病机理  在越冬前,塘底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寄生虫卵,随着水温升高,寄生虫便大量繁殖,极易侵染体质较差的黑鱼。一般,大多数寄生虫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季节性,目前越冬期间如斜管虫、小瓜虫、车轮虫等病害开始抬头,至3月-4月份虫害会集中暴发,因此需提前做好防控措施。

(2)症状  寄生虫主要是掠夺鱼体营养并造成鱼体表损伤,病鱼体质消瘦,可见点状血斑,并躁动不安,游动无力。不同的寄生虫,导致的病灶差别明显,如斜管虫会造成鱼鳃丝粘液增多,附着较多杂质;小瓜虫则会引发鱼体呈现白点症状;孢子虫寄生在鱼的头部、鳍和体表,形成肉眼可见的乳白色胞囊,据此可初步判断病情,建议应镜检进行正确诊断。

(3)防治方法 由于寄生虫的虫卵藏匿在塘底,因此应定期改善塘底环境,每隔10天-15天左右抛洒氧化型底改剂,可将虫卵提前氧化掉,同时把底部的有机质分解掉,减缓虫卵的繁殖速度。另外,需加强饲喂管理,可在饲料中拌喂营养和免疫调节剂,补足鱼体营养吸收,以增强生鱼的抵抗力,有效防止寄生虫病的暴发。需注意,要慎用杀虫药,因为鱼发病的时候体质很差,大量使用杀虫剂防控,可能会引起应激反应,反而对鱼不好。

二、烂身病

提前预防,减少应激

(1)发病机理  造成黑鱼烂身病的根源是丝囊霉菌,而丝囊霉菌的孢子囊生长最适宜温度是16℃-24℃,因此该病容易在冬季及初春暴发。在池塘水质恶化,鱼体表受伤的条件下更易发生,若继发细菌、病毒感染则会给病鱼造成进一步的损伤,而目前仍没有十分有效的办法可以根治该病。

(2)症状  病鱼体表病灶呈斑块状充血,周围鳞片松动竖起,逐渐脱落,病灶逐渐烂成血红色凹陷,严重时可烂到肌肉或骨骼,甚至遍及全身。若继发感染细菌、真菌,在溃疡灶表面可见“白毛”或“黄毛”症状。在病发初期,鱼的摄食情况不受影响,在后期则会出现浅部溃疡,并常伴有棕色的坏死,大多数黑鱼在这个阶段就会死亡。

(3)防治方法

需提前预防,避免加水或换水等操作,因为水质变动过大,极易造成鱼体应激,发生脱黏、体表发红等现象,导致鱼体质下降而患病。另外,可用温和的消毒剂抑制丝囊霉菌、细菌生长和感染,同时使用微生态制剂调控鱼塘水质,尤其要保持水中有充足的溶解氧。据称,珠江所利用生物絮团(主要成分是浮游动物、藻类、饲料残饵等,包含大量活菌),通过建立均衡的微生物群落可抑制致病菌的感染,有一定的预防效果。治疗方法主要是先加强营养补充,内服水产准用抗生素及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同时拌喂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提高鱼体免疫力。

三、水霉病

避免鱼体受伤,温和消毒

(1)发病机理  水霉病在黑鱼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都会发生,尤其在越冬期间较易感染。在每年的1月份低温期开始流行,当水温回升到18℃左右,发病的几率陡升。水霉病是由水霉菌或绵菌引起,两者都是条件致病菌,一般是由于捕捉、运输、体表寄生虫侵袭等导致体表损伤,此后继发细菌感染所致。

(2)症状  病鱼的鱼体消瘦,食欲降低,常滞留于水面,或者是食台旁边。在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仅体表局部有一些灰白色斑块。随着病原体的蔓延,体表出现点状血斑,严重时,鱼体病灶部会长出棉絮状的菌丝,组织逐渐坏死,最终衰竭而死亡。

(3)防治方法  在生鱼养殖过程中,如拉网、运输、放养鱼种时需小心操作,且做好寄生虫的防治工作,以尽量避免鱼体受伤,防止继发致病菌感染。同时,应施用温和的消毒剂处理水质,可每隔15天用一次,杀灭养殖水体中的致病菌。此外,用中草药处理水霉病也有一定的效果,如用五倍子粉末泼水,用量2克-4克/立方米;症状会有所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