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市海洋工作将按照市委提出的南通争创江苏沿海开发主力军的要求,以追求沿海海域利用效益最大化、沿海海域环境最优化为目标,以奋勇争先的姿态,抢抓沿海开发新机遇,加强海洋开发规划,加强海域和海洋环境管理,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能力建设,为实现我市海洋的科学开发、和谐开发而努力。
1.加速推进沿海滩涂围垦。根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至2020年,我市将围垦滩涂142.3万亩。2010年,我市滩涂围垦工作的总体目标是确保15万亩,力争20万亩(其中,海安3万亩,如东5万亩,通州1万亩,海门1万亩,启东6万亩,腰沙3万亩)。一是完善规划体系。围绕《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从我市沿海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出发,启动南通海洋功能区划和滩涂围垦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科学产业布局,科学规划沿海开发。二是组织腰沙冷家沙综合开发的前期研究。今年,我局依托南京水科院等有关科研单位,共同编制了腰沙围垦规划(初稿),市政府召开了腰沙围垦规划专家咨询会,明确了下一步工作任务。明年,我局将组织力量,启动腰沙海域的现场勘测、围垦开发的潮流数学模型研究、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围堤设计波要素与断面结构研究、围垦与滩涂及海港资源可持续开发战略研究工作,力争腰沙围垦开发工作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三是积极争取海域使用金返还。《海域法》实施以来,我市经国家海洋局批准的围填海项目达23宗计1.6万多公顷,根据国家海洋局有关规定,我市应上交国家和省海域金13亿多元,已上交国家1.8亿元,总计争取国家海域金返还8800多万元。市领导对海域金返还高度重视,项目用海单位对此也高度关注,此项工作恳请得到省局更多的关心、指导和支持。
2.提高海洋综合管理水平。一是完善海洋工程全程监管机制。研究出台《海洋工程项目用海监督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论证资质备案制度、开工许可制度、施工划红线标识制度、施工监理制度、施工报告制度、监管巡查制度、竣工验收制度、工程结束后评估制度等八项制度,规范海洋工程的设计、申请审批、建设、运行、拆除等管理,建立海洋工程开工许可、划红线、报告、验收以及后评估制度。二是积极探索海域使用物权管理新办法。根据江苏省《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登记办法》,建立海域使用权交易中心,出台具体的管理与交易细则,完善沿海开发投融资体系,打造健康有序的全市海域使用权流转平台,为沿海开发提供投融资服务。三是不断加强海监执法工作。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在连续多年被东海区评为海监模范支队的基础上,2010年,力争创建国家级海监模范支队。继续完善市县联合执法机制,邀请省总队参加,由省总队牵头组织联合执法行动,实现海监大案办理工作的突破;整合乡镇信息员以及海监中队等基层力量,实行分镇分片任务包干,推进基层执法工作。扎实开展采砂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法采砂行为。
3.实施生态海洋行动计划。围绕“为南通沿海发展腾出更多的环境容量,为沿海群众提供更好的环境质量”的工作目标,不断强化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生态海洋建设。一是创新管理机制。前不久,我局与市环保部门联合签署了《关于共同加强海洋环境报工作的合作备忘录》。2010年,我们将不断细化合作内容,强化推进措施:加强海陆联动环保执法,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海洋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对沿海污染源开展联合巡查,共同打击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违法行为;加强海洋工程、海岸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核准的合作,建立环保信息共享机制,定期通报各自掌握的涉海环保管理信息;充分发挥各自环境监测的设备、人员、技术优势,共同加强重点海域环境监测和海洋工程、海岸工程运营期间入海排污在线监测的合作等。二是加强海洋工程监管。严格执行用海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和海域使用论证,加强涉海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督管理,严格控制陆源排污口污染、海上船舶污染、海洋工程建设污染以及海水养殖污染。三是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用足用活国家和省出台的资金扶持政策,组建涉海污染实时在线监测监管网络,突出抓好入海排污口、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监测和重大生态敏感区在线实时监测,切实保障海洋生态安全。
2010年,全市渔业工作将充分利用沿海开发带来的发展机遇,围绕“三个提高”(提高渔业在一产中的比重,提高水产养殖在水产品总产量中的比重和提高特种水产品养殖的比重)的目标,壮大渔业规模,提升发展水平,加强安全保障。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全市水产品总量突破100万吨、渔业经济总量突破200亿元的目标,稳定和提高渔业在大农业的比重和地位,为“扎实保增长、全面达小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1.在渔业区域化布局上求突破。根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在围垦的面积中将有60%的面积用于发展农业生产,这对海洋渔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我们将通过科学编制现代渔业发展规划,更好地挖掘渔业发展的潜力,谋求渔业区域化布局的新突破。沿海地区大力发展滩涂海水养殖,力争在今后几年全市新增50万亩左右的高标准生态高效养殖池塘,从而使全市的海淡水养殖池塘的总面积接近100万亩,同时建设一批生态养殖示范园区。2010年力争建设2个万亩连片的高效生态养殖区域。沿路地区抓住“十二五”期间全市铁路、公路等建设规模大、新增池塘多的机遇,科学规划道路建设取土,通过与低洼地和废弃水面改造相结合,形成3万亩左右的沿路高效生态养殖区,使之成为沿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沿江地区主要发展具有江鲜特色的水产品养殖。里下河和全市河沟等养殖水域重点发展河蟹、小龙虾、鳜鱼等特种水产品养殖。沿江和如皋市大力发展观赏休闲渔业。
2.在渔业规模效益上求突破。大力实施高效渔业规模化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大高效规模渔业发展的组织力度,通过强化考核机制,强化政策扶持,推进高效渔业规模化发展。加快水产养殖结构调整,优化渔业基础设施、优化养殖品种、优化养殖模式。加强以鱼池改造为重点的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鱼池的标准化建设,完善水系配套和排灌设施、增氧设施和投饵实施等,提高鱼池护坡质量,提高鱼池的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名特优品种养殖,继续扩大棚南美白对虾养殖、海参养殖的规模,积极探索和推广海水名贵鱼类设施养殖和池塘高效生态养殖,完善和提高如东“绿色能源+生态高效”养殖的模式。大力发展河沟养殖,组织实施“十百千万” 工程,通过“十场联动、百村示范、千人带动、万人创业”,力争形成10亿元产业。2010年,确保全市再新增亩效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渔业面积10万亩,其中亩效益万元以上的高效渔业面积力争超过1万亩。到“十二五”末全市渔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力争达到30%左右,比2009年提高3-4个百分点。
3.在主导产品培育上求突破。重点做好“1个菜、3只蟹、5只贝、3条鱼和4只虾”的文章。“一个菜”就是条斑紫菜,到2015年紫菜养殖面积发展到25万亩,行业产值达到30亿元。其中到2010年养殖面积20万亩,行业产值18亿元。“3只蟹”就是河蟹(包括苗种和成蟹)、梭子蟹和锯缘青蟹,到2015年河蟹苗种和成蟹的产值力争达到20亿元,梭子蟹和锯缘青蟹养殖产业的规模达到8-10亿元。“5 只贝”就是文蛤、青蛤、杂色蛤、西施舌和缢蛏,行业规模达到30亿元以上。其中文蛤的产业规模达到10亿元以上,青蛤和杂色蛤达到10亿元,缢蛏等淤泥质滩涂贝类产值达到5亿元,西施舌等名贵贝类产值5亿元。“3条鱼”就是河豚、漠斑牙鲆和半滑舌鳎,同时探索和发展黑鲷、鲈鱼等品种,海水鱼类产业规模发展到10亿元以上,其中河豚力争达到5亿元产业规模。“5只虾”就是南美白对虾、脊尾白虾、罗氏沼虾、小龙虾和青虾,行业总产值20亿元左右。南美白对虾重点发展1万亩设施养殖和5万亩池塘养殖,产值5亿元;脊尾白虾主要与梭子蟹混养,养殖面积10万亩,产值5亿元左右;大力推广小龙虾高效生态养殖、河沟和各种池塘套养,养殖面积发展到8万亩左右,行业产值5亿元;加大罗氏沼虾和青虾养殖发展的力度,逐步发展成5亿元左右的产业。
4.在现代渔业园区建设上求突破。一是现代高效规模渔业养殖园区。2020年,全市建成规模在1万亩以上、亩效益在3000元以上的现代高效养殖园区15-20个,其中到2012年力争建成4-5个;建设规模在5万平方米以上的设施渔业园区10个,其中到2012年争取建成3-5个。二是现代水产品加工园区。整合各类资源,优化加工产业布局,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渔业加工产品,力争到2020年在全市建成大规模的水产品加工园区3个,园区水产品加工量达到30万吨,水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00亿元。三是渔港经济集中园区。随着沿海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市渔港建设将进一步提速。预计到2020年全市有望建成国家中心渔港5个,一级群众渔港5-6个,二级群众渔港4个。其中吕四和洋口两个国家级中心渔港还将进一步实施现代化改造提升。渔港建设将与小城镇规划建设等密切结合起来,努力建成集渔船停泊、补给、卸货、加工、流通、休闲餐饮以及渔民集中居住等一体的渔业经济集中区。
5.在稳定和发展传统产业上求突破。南通市濒临全国著名的吕四渔场,海洋捕捞是我市传统的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经过转产转业以后,全市的渔船稳定在4000艘左右,海洋捕捞产量稳定在30万吨左右。海洋捕捞是一个年产值超过30亿元的大产业,关系到沿海4万多渔民的生活,同时也是水产品加工、海水养殖等发展的基础。今后将在继续实施战略性调整的同时,加大海洋捕捞内部作业结构和方式的调整和优化,充分利用宝贵的资源。通过财政项目扶持、金融政策扶持和机制体制创新等,加快渔船更新改造的步伐,稳定海洋捕捞队伍和力量,促进海洋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市远洋渔业占全省70%,将在稳定提高现有西非项目的同时,积极扩大合作领域和对象,开辟中东等新的基地,成为渔民增收致富的亮点。继续加大创汇渔业的发展,通过水产品出口基地的培育和吸引来料加工等外资投入,做大水产品出口的规模,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水产品出口创汇在目前18000吨、1.2亿美元的基础上提高到30000吨和2.5亿美元。
6.在创新渔业发展机制体制上求突破。一是创新渔业经营体制。继续大力发展渔民专业合作社,提高渔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自然灾害的能力。2010年全市力争新增渔民经济合作组织80家,全市渔民参加经济合作组织的比例提高到40%左右。探索海洋捕捞可持续发展的机制,通过投入机制的创新,建立新型的海洋捕捞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有效解决海洋捕捞“老人、旧船、破网”的问题。在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对渔船更新改造投入扶持的同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探索渔船抵押、捕捞许可证质押贷款进行渔船改造的可行性。二是创新发展模式。把渔业发展的速度与发展质量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推广生态健康养殖,继续强化渔业投入品管理,加强对市场和渔业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保障水产品安全供给。
7.在渔业科技自主创新上求突破。根据市政府的文件精神,完善渔业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推广体系在渔业科教创新和服务渔农民增收致富中的作用。积极开展“跨江联动、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工作,围绕品种、技术、知识三项工程开展科技项目合作和市场开拓,争取科技合作项目3个以上,组织参与大型产品推介会2次以上。大力开展渔业科技服务工作,以渔业科技入户工程、渔业科技培训、送科技下乡、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为主要抓手,在全市开展渔业科技服务行动,选择梭子蟹、小龙虾、紫菜、河蟹、金鱼等五大品种,组织技术攻关,形成适合我市特点的五大养殖模式,成为富民的主推技术,实现单产效益提高10%以上。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加强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联系,争取建立2个渔业科技创新联盟、1个渔业院士工作站,力争在海洋生物医药和化工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8.在渔业安全生产保障上求突破。一是深入开展浮子筏替代品研究。加强与台湾和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开展浮子筏管理工作调研,推进浮子筏替代产品研究开发,制定产品标准,落实监管措施,从根本上解决拖拉机下海这一安全隐患。二是强化应急管理。加快渔业安全通信监控指挥网络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指挥调度、监控管理、遇险处置和协调救助体系。三是强化渔业执法管理。认真开展渔业安全生产检查,重点加大对低质量渔船、“三无”渔船、“三证不齐”、“三证不符”渔船的整治,从源头上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做好长江禁渔、伏季休渔等常规管理工作的同时,组织海洋生物资源的增殖放流与养护活动,加大绿色环保电池推广力度,加强地扒网等违禁渔具、跨界作业等侵渔活动的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电毒炸非法渔业行为。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争创 “农业部文明执法窗口单位”活动,推行网上办案,推进达标大队建设工作,不断提高执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